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宝坻区评剧振兴计划
(2017—2020)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
《宝坻区评剧振兴计划(2017—2020)》已经区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落实。
2017年6月2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宝坻区评剧振兴计划
(2017——202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天津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振兴宝坻评剧艺术,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指示,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振兴评剧艺术,推进宝坻评剧的繁荣发展,打响宝坻评剧品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化的不竭动力助推地区发展。
二、总体目标
在剧本创作、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演出活动、市场培育、设施建设、评剧艺术的史料和资料挖掘利用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逐步形成宝坻评剧大旗高扬、精品不断、人才辈出、团队规范、传承有序、市场活跃、设施完备的良好局面,带动全区公共文化发展,树立建设人文宝地的强烈自信,展示人文宝地的鲜明形象。
三、基础与现状
宝坻是评剧的发源地,早在光绪年间,评剧就已在宝坻盛行。来凤仪、刘宝山、刘小楼、赵连喜、赵丽蓉、孔广山、李福安等众多宝坻籍评剧艺术家为推动评剧艺术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宝坻评剧底蕴深厚,深深融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区内演出活动曾经十分活跃,两三个村庄的业余团队合作即可上演几出大戏。在演出传统剧目的同时,评剧团队还编排了《张妈买驴》等一批反映新时代的剧目,并多次在省市级评剧汇演中获奖。2006年5月,宝坻评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1月,宝坻区因评剧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我区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宝坻杯”环渤海评剧艺术节,建立了一批评剧传承基地,成立了戏剧曲艺创作研究会等组织,编辑出版了《宝坻评剧》等多部专著,有力推动了评剧的保护和传承。但是,宝坻评剧的发展也存在着缺乏响当当的具有“宝坻味道”的新创作品,现有民营专业剧团水平不高,评剧演员断档,观众年龄老化,具备演出条件的舞台场馆严重不足等问题。
四、主要任务
将全面振兴评剧艺术作为我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促进宝坻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加大评剧创作扶持力度
推出新创优秀剧目,以戏带人,以戏兴团,打造精彩的评剧“宝坻制造”,彰显地区文化形象,提升地区影响力。
1.推出评剧《赵丽蓉》《袁了凡》等精品力作。在全国范围内遴选著名剧作家,创作评剧《赵丽蓉》《袁了凡》剧本,并聘请专家、学者和评剧艺术家对剧本进行研讨,进行排练演出。推出五至七部精品,力争获得文化部“五个一工程奖”。以一流剧作家、一流剧目、一流运作、一流演员,打造具有鲜明宝坻标志的评剧精品,唱响京津冀乃至全国,引领宝坻评剧再度走向辉煌。
2.为评剧娃娃量身打造少儿评剧。小星星少儿戏曲培训班自开办以来,小学员们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演出、比赛并获得多种奖项,呈现出宝坻戏曲后继有人的良好态势。为使宝坻评剧新苗迅速走出,集中优势力量,为宝坻评剧娃娃量身打造,创作少儿评剧,让他们能够在更大的舞台上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3.为业余团队创作一批反映百姓生产生活的评剧作品。
集中优势力量,为业余评剧团队创作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贴近百姓生活的评剧作品。作品力求平民化、大众化、接地气,既能够快速反映群众生产生活,又要保持相当的思想艺术水准,同时,对演员、服装道具、场地、伴奏乐器等方面要求相对较低。做到短小精悍,易排练,易演出,说百姓身边事,演百姓身边人,唱百姓爱听调,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喜欢。
(二)扶持剧团健康发展
扶持民营专业剧团,加强管理力量,形成剧团健康发展、传承欣欣向荣、市场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
1.扶持民营专业剧团。大力扶持双馨评剧团等区内民营剧团。聘用专业管理人才,优化组合,改造提升。按照《宝坻区专业评剧团送戏下乡活动扶持办法》,优先安排送戏下乡,实行动态帮扶。根据引进国家一、二级演员和获得奖励等情况给予适当奖励、补助,使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鼓励剧团复排优秀传统剧目,排演《赵丽蓉》《袁了凡》等新创剧目。以宝坻剧团演红宝坻戏,推出响亮的评剧“宝坻品牌”。
2.组建宝坻演艺公司。以剧团专业管理人员为基础,组建演艺公司。演艺公司将整合区内文艺演出资源,对全区演艺市场特别是评剧演出市场进行涵养、组织、监管和服务,优化提升我区演艺市场,培育评剧艺术的宝坻观众群,大力开展对外推介工作,打响宝坻文化品牌。
(三)多方式多渠道培养人才
坚持“百年树人”的理念,把人才培养作为实施评剧振兴的战略性工作来抓,形成人才辈出的宝坻模式。
1.“订单式”院校培养。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委托天津职业艺术学院等院校面向全国招收评剧表演等各类专业的学生,实行定向化系统化培养,学生毕业后,安排区内就业。
2.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借鸡生蛋,培养人才。与北京、天津等地戏曲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讲座、进修等多种活动。将区内优秀评剧爱好者输送到全国各评剧院等艺术院团,让艺术院团的艺术家带学员,为宝坻新秀创造良好的艺术成长环境。
3.以团代训培育新人。以专业剧团为基地,跟团培养我区评剧新苗、骨干,建立科学的人才梯队,以团代训,起到培育新人的龙头示范作用,维持更高艺术水准,扩大宝坻评剧影响力。
4.唱红“宝坻名角”。利用宝坻作为京津唐中心地带的地缘优势,为演员和团队创造条件登上大城市的戏剧舞台,对宝坻评剧领军人物进行全方位包装,使他们成为唱红京津冀,唱响全国的“宝坻名角”,成为戏剧界的“大国工匠”。
5.广开渠道培养人才。采取多种形式,重心下移,如聘请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深入基层,举办培训班、进行辅导讲座、选送进修等,使评剧剧本创作、谱曲、编导、舞台美术等方面人才能够尽快脱颖而出,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完善的人才体系。
(四)举办形式多样的评剧演出活动
整合优质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打造全国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引智借力,让宝坻评剧走出去。
1.举办环渤海评剧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放眼全国,通过评剧名家经典名段专场演出、评剧艺术家走基层、加强评剧传承基地建设、西路评剧代表性剧目演出、评选评剧名家等活动,巩固宝坻的评剧发源地地位,高举宝坻评剧大旗,强根固本,使宝坻评剧振兴取得阶段性进展。
2.策划打造全新的活动载体。积极利用京津冀文化一体化的良好契机,策划打造全新的活动载体,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展演、研讨、展示、收徒、指导等活动,让国内著名评剧艺术家与宝坻产生水乳交融的联系,叫响宝坻评剧招牌,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3.加强对外合作,让宝坻评剧走出去。依托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和中国评剧院等优质资源,形成高层次人脉圈,拓展宝坻评剧的上升空间,造成广泛影响力。请进大家名家参与新创剧目的创作演出,借势借力,内强筋骨,外塑形象,带动宝坻新剧、宝坻演员走出去,立得住,唱得响。
(五)着力培育评剧电视文化
突出自身特点,坚持自己风格,融入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大格局,培育评剧电视文化,让宝坻评剧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1.造就更加知名的文化品牌
《开心双休日》继续突出百姓学、百姓唱、名家教、名家评、让名家走进百姓、让百姓走上舞台的特点,坚持以评剧为切点、以百姓为落点、以选秀为看点、参与性与娱乐性兼容并蓄的风格,立足宝坻,辐射周边,造就更多的“评剧草根名票”,让人们身边的“张二哥”“李大嫂”成为能够近距离追捧的“评剧明星”,从而筑牢评剧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进行扩充与延伸,增加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提升节目影响力,以栏目为依托策划组织大型活动,为栏目抬点,为评剧鼓劲,为地区造势。
2.打造评剧文化桥头堡
京津冀评剧电视大赛继续依托评剧在京津冀地区深厚的群众基础,坚持三地媒体联动搭建平台,联办联播评剧赛事的形式,保持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比赛过程的持续性、现场展示的代表性和带动影响的深入性等特点。同时,联合京津冀媒体,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继续与央视戏曲频道合作重量级活动,共同打造评剧文化桥头堡,形成更加强烈的评剧振兴氛围,向全国观众宣传展示宝坻,彰显宝坻深厚的文化底蕴,助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
(六)传承发展从娃娃抓起
开展多种形式的评剧进校园活动,推出宝坻评剧新苗培养计划,成立少儿评剧团,让宝坻评剧娃娃走向国际舞台。
1.大力开展评剧进校园活动。落实国家和市关于戏曲文化进校园要求,挖掘整理评剧知识,编写乡土教材,进行演出、辅导等多样化活动,让评剧大踏步走进宝坻校园,激发中小学生爱评剧、爱家乡的热情。同时,实行定点对接,精准服务,以点带面,激活全局。
2.推出宝坻评剧新苗计划。逐步推广小星星少儿戏曲培训班办学模式,制定实施新苗培养计划,结合社会力量,在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开设评剧兴趣班,使宝坻评剧的传承发展更加广泛地从娃娃抓起。
3.让宝坻评剧娃娃走向国际舞台。依托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天津(宝坻)非物质文化遗产小传承人基地,适时成立宝坻少儿评剧团,逐步扩大影响力,让宝坻评剧娃娃唱响国际舞台。
(七)加强评剧阵地建设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评剧硬件设施,为全区文化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打造坚实的评剧传承发展平台。在宝坻老城建设评剧博物馆,为广大评剧艺术家和爱好者打造与发源地地位相匹配的精神高地;建立评剧艺术学校,逐步形成专业教学与社会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宝坻评剧培养后备人才,提升宝坻评剧爱好者的艺术水平;建设专业评剧剧场,满足评剧团队排练、演出需求。
2.推进“乡村舞台”建设。结合旅游特色村及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统筹协调与合理利用,建成规模不一、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评剧演出“乡村舞台”,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宝坻乡村风景。
(八)加强基地和团队建设
摸清全区评剧传承基地和团队家底,因地制宜扶持发展,使宝坻评剧的传承发展拥有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1.普查建档,扶持发展。开展评剧传承基地和团队普查梳理,摸清家底,建立相关档案,制定宝坻评剧现状图和发展图,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引导,规范管理,提升整体质量。对在评剧的传承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基地、团队和个人给予充分肯定,给荣誉,给名号,充分调动宝坻评剧人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振兴评剧的责任和担当。
2.准确定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找出准确的侧重点,因地制宜。为基层团队众多、评剧底蕴深厚的“戏窝子”搭建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使他们能够走出去,唱得红,以演以唱促发展。为评剧基础相对薄弱的街镇、村队,大量送去演出、服务,让他们以听、以看吸收更多营养,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更多观众,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加强评剧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将传承态势良好的业余评剧团队建设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与原有基地一道,形成星罗棋布的发展局面。对基地给予资金、演出、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培训辅导,提升广大评剧爱好者艺术水平,使宝坻城乡再现人人都可以唱几口,三两个村庄能唱几出大戏的盛况。
(九)做好史料及资料的挖掘利用
深入开展宝坻评剧史料及资料的挖掘利用工作,搞好优秀剧目曲目的保护传承,进一步巩固宝坻评剧发源地地位。
1.挖掘利用史料资料。进一步挖掘整理评剧由宝坻起源发展及评剧艺人成长、班子组成等史料,由最初的“杨掌班”“金叶子”到“乐不够”“歪脖红”,再到刘宝山、赵丽蓉、李福安、刘小楼、孔广山等,通过电影电视、小说诗歌、传说故事、戏剧曲艺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为宝坻的评剧发源地地位提供强有力的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撑。
2.整理传统剧目进行活态传承。对刘小楼、孔广山、李福安、赵连喜、赵丽蓉等宝坻籍评剧表演艺术家的音像、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挖掘整理,将这些艺术家表演的经典剧目进行整理,逐步编辑出版,并由区内各团队进行排练演出,使这些优秀剧目得到活态传承,让它们真正活在民间,并镌刻明显的宝坻印记。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
成立宝坻区振兴评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文化的区领导担任;区文广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民政局、区规划局、区建委、区国土资源局、区教育局、区编办、区新闻中心和各街镇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文广局,主任由区文广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领导小组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定,指导全区评剧艺术发展。
(二)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资金支持
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基金,对评剧重点剧目创作、团队的扶持、人才的培养引进、送戏下乡工作的开展、演出市场的培育、优秀剧目展演、评剧基础设施建设、史料抢救与保存、艺术理论研究等给予资金支持。
(三)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评剧发展
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建立专项基金等形式参与扶持评剧的传承发展,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支持宝坻评剧振兴的良好环境,发挥好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综合效益。
(四)加大对评剧的宣传推介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推介评剧发展。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网络平台设立评剧专题节目和专栏,加大对评剧精品剧目、优秀人才等方面的宣传力度。
抄送:区委各部委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纪委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区人武部,各人民团体。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6月22日印发